石活字
编辑
有观点认为契丹人受印章雕刻启发,参照雕版印刷术优缺点发明了契丹大字石活字印刷,比毕昇的泥活字早150年[4]。
元朝王禎著作《農書》裡所繪的印刷活字盤。
胶泥活字
编辑
考古學家在温州發掘出北宋崇宁二年(1103)年间的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残本、在河西走廊發掘出12世紀早期,即晚毕昇約100年的大量西夏文佛經,包括泥活字印刷的孤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實物。西夏文物专家孙寿岭烧制出了泥活字。2002年到2005年,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室根據《夢溪筆談》的記載,研製出了可以實際使用的泥活字,同樣證實了泥活字的可行性。
北宋崇宁二年(1103)年间的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残本于1965年在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发现。经宽13厘米,残高8.5-10.5厘米,纸色发黄,但质地坚韧柔软,经文按回旋形排列。经与宋版书比勘,特异之处殊多,而具有活字版特征:字体较小;字体长短大小不一,笔画粗细不均;字距极小,紧密无间;排列不规则(呈回旋形排序,有纵有斜有横);漏字;纸面可见到字迹有轻微凹陷,墨色亦浓淡不一。
有学者认为,“温州发现的印本残页……考古学家金柏东将此本鉴定为北宋泥活字本。这说明毕昇之后50年(1103)北宋仍以泥活字印书……温州发现的印本是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,这个结论仍然成立,它是毕昇活字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。”[3];有学者认为,“尽管这一文献还不能确定为真正意义上的活字印刷品,但它却不失为当时活字印刷的一个特例,它可以证明活字的存在、活字印刷技术的存在。”[5]。
西夏时期采用毕昇泥活字印刷术创制的西夏文泥活字排印的《维摩诘所说经》,印制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前期,只比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晚一百多年,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。[6][7]。
西夏(1032-1227)時期的《妙法莲华经集要义镜注》某卷末页有6行题款,记录了参加印刷该经书的人名及其工作分工,如“印面校者”、“印取字者”、“作字兼丁者”等,仅十余字,但已概括了活字印刷所经历的必要工序,有校对、取字、作字兼作字丁、刷印。“取字”、“作字兼丁”等工序,是雕版印刷中根本不需要的工序。
南宋绍熙四年(1193年),大臣周必大用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记述的铜版胶泥活字法[2],印制所撰的《玉堂杂记》[8]。
安徽人翟金生制胶泥活字十万枚,在1844年印制自己的诗集《泥板试印初编》,在1857年又印《翟氏宗谱》。原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[9](p. 187)。
木制活字
编辑
参见:中国木活字印刷术
清乾隆年间木活字《武英殿聚珍版从书》书页
王祯在《农书》中叙述木制活字:“今又有巧便之法,造板木作印盔,削竹片为行,雕版木为字,用小细锯锼开,各作一字,用小刀四面修之,比试大小,高低一同。然后排字作行,削成竹片夹之。盔字即满,用木榍榍之,使坚牢字皆不动。然后用墨刷印之”。王祯用木活字在1299年印刷六万字的《旌德县志》100部[9](p. 191)。并于此后不久,刊行所著《造活字印书法》[10](pp. 41-54)。
元英宗至治二年(1322年),浙江奉化县尹马称德,用十万木活字,排印《大学衍义》四十三卷二十册[11]。明代用木活字排印的印刷物包括《壁水群英待问会元》、《四友斋丛说》、《晏子春秋》、《小字录》、《栾城集》等。
清世宗雍正十一年(1733年)雍正诏令制木刻活字。253500個木刻活字,在一年内全部完成,排印了2300卷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》。金简在图文并茂的《武英殿聚珍版程式》一书中记述造木活字的程序[9](p. 193)。
金屬活字
编辑
1490年华隧铜活字印本 《宋诸臣奏议》。
金属活字起源于宋代铜板纸币,纸币票面印有料号、字号;这些防伪的部分,每张钞票不同,在钞票铜版上留出四方空位,填植活字形成完整的钞票铜版:每个字取自《千字文》,两个铜活字可得499500种编号。1914年出版的罗振玉《四朝钞币图录》收录1215年铸金代“贞佑宝卷”五贯八十足陌拓片,其中字料行有铜活字“輶”,但字号行上却留出一个四方孔。上海博物馆藏有1215年金代“贞佑宝卷”五贯八十足陌铜版,其中字料和字号行上各留出一个四方孔未植字。对比这两张钞币,可见铜板上留的方孔是为植入字粒,因为钞币版是铜版,植入的字粒必是铜活字;钞币铜板上除字料字号外还有印造库使、宝卷库使、宝卷副使、攒司、督造库掐等八个铜活字。金代在1154年就开始印铜版宝钞,因此金代在1154年就有铜活字;北宋用铜版活字印钞票应早于金朝,但未有早於1154年的北宋实物,现存最早的北宋行在会子库是1161年印的,其中有三个字歪斜排列,与其它字大小不同,应当是植入的铜活字。不容置疑中国最迟在12世纪初就通行铜活字,最早当在11世纪北宋出现的铜版活字纸币交子[10](pp. 41-54)。
元朝王祯在《造活字印书法》提到南宋有人使用锡做为活字:“近世又铸锡作字,以铁条贯之作行,嵌于盔内界行印书”[10](pp. 41-54)。
1287年起发行的貳贯至元通行宝钞上有铜活字“劭”,文物现存内蒙古自治区额齐纳旗文物管理所[10](p. 75)。1341年至1345年刊行的《御试策》铜活字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[10](p. 79)。
1375年大明通行宝钞壹貫铜版有“泉字參拾號”5个铜活字,文物现藏贵阳市博物馆[10](p. 81)。明孝宗弘治三年(1490年),江苏无锡印书家华隧,用铜活字排印书籍千余卷。台北國家圖書館所藏的1490年华燧铜活字《宋诸臣奏议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金属活字印刷品[9](p. 196)。1502年華珵尚古斋刊行铜活字本渭南文集50卷剑南集8卷[10](p. 88)。无锡安国的桂坡馆主要以铜活字印书著名[12]。安国造活字印书约始于正德7年(1512年)左右。其桂坡馆所印书籍很多,如今依然可考的有《颜鲁公集》15卷、《补遗》1卷、《初学记》30卷、《吴中水利通志》17卷、《重校魏鹤山先生大全集》109卷等10种[13]。其中《正德东光县志》是国内唯一用铜活字印的地方志[14]。
1500年-1508年常州人用铅和铜活字排印书籍[15](p. 89)1517年浙江刊行铜活字诸葛孔明心书,现藏上海图书馆[15](p. 89)1521年无锡商人安国用铜活字刊行《东光县志》6卷,1524年刊行铜活字《吴中水利志》17卷,1524年至1534年刊行铜活字版《古今合璧事类考》69卷[15](p. 89)。1552年明嘉靖刊铜活字兰墨印本《墨子》15卷,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[15](p. 91)。明神宗万历二年(1574年),铜活字排印《太平御览》1000卷。明代铜活字本包括《宋诸臣奏议》、《渭南文集》、《石湖居士集》、《曹子建集》、《蔡中郎文集》、《吴中水利通志》、《唐人集》、《玉台新咏》等。
1719年徐志定瓷活字《周易说略》
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常州刊行的铜活字本《文苑英华律赋选》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[15](p. 98)。清世宗雍正三年(1725年),内府制造25万枚铜活字,排印66套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》,共万餘卷,1.6亿字。内府制造的铜活字,中间也有小孔,用铁丝贯穿,和元代王祯所述宋代锡活字中有小孔一脉相承[10](p. 52)。
现存清代活字刊本还有〈常州府志》、《近台记闻》、《无锡县志》、《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萬曆野獲編》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篇》、《学海类篇》、《南疆译史勘本》、《仙屏书屋初集》、《音学五书》、《琳琅秘室丛书》等。清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福建林春祺的福田书海费银20万两铸造20万枚铜活字刊印顾炎武《音论》和《诗本音》共12册及《军中医方备要》2册[15](p. 99)。1850年广东佛山镇唐氏用锡活字印刷彩票和《文献通考》[9](p. 200)。
1907年,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敦煌发现1300年的几百枚全套维吾尔文字母活字。1928年中国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发现带汉字的维吾尔文活字印本[16]。
陶瓷活字
编辑
王祯在《农书》中叙述陶制活字[9](p. 188)。1719年山东泰安举人徐志定用瓷板印刷《周易说略》[9](p. 187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