饿殍 [è piǎo]
“饿殍”指的是因饥饿而死的人,通常用来形容饥荒或战乱时期,人们因缺乏食物而饿死的悲惨景象。
“殍”亦作“莩”,但在现代汉语使用中,“饿殍”是更常见和通用的写法。
“莩”更常用于文学、历史记载中,比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中“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,人死,则曰:'非我也,岁也。’”
(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,不知道制止;道路上有饿死的人,不知道开仓赈济。百姓死了,就说:'这不是我的过错,是因为年岁不好。’)
所以这个词也常用来批评统治者的无能或政策的失败,因为严重的饥荒往往与政府的失职有关。
在中国历史上,如元末明初,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朝廷的苛捐杂税,导致大量农民因饥饿而死。
朱元璋的父母、大哥以及大哥的孩子,也都是因为灾荒饿死。
当时饿殍载道,成为引发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你还会背《寡人之于国也》吗?